万历十二年四月,明神宗派宦官张诚带锦衣卫指挥使、给事中前往湖广荆州查抄张居正家。
结果一番查找后,并没有如神宗所料查抄出什么巨额的财宝。张家人被张诚严刑拷打,张居正长子张简修不愿受此屈辱直接自杀,张氏家族倾家荡产、想尽各种办法凑足了上万两的黄金,十万白银上缴给了朝廷,此案才算结了。
八月,明神宗下旨将张居正的罪行昭告天下:
诬陷宗室藩王
蒙蔽皇上
专权乱政
对大明不忠
本应当开棺鞭尸,但念在其在朝廷为官多年,网开一面,其弟、其子全部发配边疆。
其实在万历十年到万历十一年的时候,张居正所有的职位、封号、谥号等都已经被夺回,在朝廷官员的不断弹劾之下,张居正的家人也因此遭难。
展开剩余94%张居正彻底倒了,看上去神宗大获全胜。但似乎大家都忘了:在大明王朝破败不堪、摇摇欲坠之时,是张居正拯救大明于危难之中,实行变法,为大明王朝续命76年。
但即便是对大明有恩的一代名相,竟不容于神宗皇帝,究竟是为何呢?
这一切需要从张居正入内阁开始说起:
01其实张居正一开始的名字并非张居正,在12岁之前叫张白圭,是张居正的祖父给取的名字。张居正的父亲张文明是一个秀才,张居正出生的前一天晚上祖父做了一个梦:
有一轮圆圆的月亮落在了水瓮之中,然后让周围照的很亮,然后有一只白颜色的乌龟从水瓮之中爬了出来。
没想到梦醒后张居正便出生了,祖父便认为梦中那只白色的鬼便是孙儿,所以便为孙儿取名为“白圭”,是“白龟”的谐音。而且“圭”是古代皇帝或者是王公贵族们在举行仪式时所经常会用到的一种玉器,张居正的祖父为孙儿取名“白圭”,也是希望孙儿将来能封侯拜相,光宗耀祖
张居正从小便很聪明,成为荆州城内有名的神童。
嘉靖十五年,也就是在张居正12岁的时候,张居正参加荆州府举行的考试。
当时荆州府的知府叫李士翱,在考试的前一天晚上李士翱做了一个梦。在梦中:
李士翱见到上帝,上帝给了李士翱一块玉玺,让李士翱将这块玉玺交给一位童子。
结果在第二天的考试中,张居正位列第一。
李士翱仔细观察着眼前这位童子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果然跟自己在梦里梦到的一样。李士翱非常高兴,便要为张居正改名:“白圭不能当做名字,你将来是要做帝师的,你的名字要被上帝知道的”。
“白圭不足为名,他日当为帝者师,余得闻命天皇上帝矣。”所以从这个时候开始,张居正正式将名字“张白圭”改名张居正。
不仅如此,李士翱还向省里来的督学极力地推荐张居正,让张居正之名全省闻名。
可以说,李士翱是张居正一辈子的恩人,毕竟千里马只有遇到伯乐才会得到重用。此时的张居正虽然没有入仕途,但是能够名扬全省确实为他将来入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据说张居正成年以后,长得是眉清目秀、一表人才,胡子长得很长张居正也不修理,让人过目难忘;神宗皇帝有一天在东宫休息,梦到一位美髯大臣在自己的身边,一直想要说什么。
神宗醒来以后便问内侍是怎么回事?
内侍说:“皇上你梦到的人,将来一定能成为您的太平宰相!”
当神宗看到张居正的时候,便会想自己做过的梦,对内侍说:“张居正应该就是我梦到的那个人。”
这些个奇奇怪怪的梦,虽然不见得全都是真的,但却是在显示张居正确实非同寻常。
参加府试的第二年张居正参加乡试,因为张居正只有13岁,所以湖广巡抚顾璘便阻拦不让考官录取。就这样三年后张居正才中举,不过后来顾璘确实也表示后悔,对张居正说:“你比我幸运,我是大器晚成,所以才因为你年轻而轻视了你,让你晚了三年中举,实在是不应该。”
嘉庆二十六年,张居正考中进士,这一年张居正23岁。
也是从这一年开始,张居正正式入仕。
02入仕两年后,在1549年张居正任翰林院编修。
也是在这一年,张居正给皇上上了一封奏折,奏折中两千多字阐述了自己对当前朝政的看法,并且提出大明存在的六大弊病,若是不及时解决的话,日后必定后患无穷。
这份奏疏是张居正入仕两年来自己观察总结的,当然此时的张居正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翰林院编修,即便是奏折写得再精彩,也不会引起皇上的注意,自然也不会被接受。
次年发生的“庚午之变”,确确实实验证了张居正在奏折中所说的。
虽然张居正的奏折没有得到皇上的重视,但是他的机遇还是不错的。当时为张居正改名的李士翱已经升职到了七卿的位置上,先后任工部、刑部、户部尚书,并且得到了内阁大臣徐阶的赏识,有这样一位“伯乐”在,张居正的仕途还是比较顺遂的。
然后嘉靖三十三年,张居正居然辞官回乡。
根据张居正儿子的说法:张居正是因为体弱多病,厌倦了动荡不安的生活,所以才想要逃离
回到江陵老家的张居正盖了几间小平房,谁也不见,过起真正隐居的生活。每天不是看老伯种田耕作,就是看天相,与百姓一起感受民间疾苦。
正是这段与百姓朝夕相处的日子,对张居正日后的改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就这样,张居正在山里居住六年之久;若不是父亲坚决反对,张居正还不想复出。
嘉靖三十九年,张居正再次回到朝堂之上。
此时朝中首辅大臣严崇与次首辅大臣徐阶明争暗斗,二人之间势同水火(严崇倒台后,徐阶任首辅)。
那些徐阶的同党惧怕严崇,而躲着严崇。而严崇的同党,则是躲着徐阶,朝中大臣们的日子都不好过。毕竟这两位首辅大臣,谁也不惹。
不过张居正为人处世的能力还是比较强的,能够在严崇与徐阶二人之间“来去自如”。
没过多久,张居正便以副总裁的身份编修《承天大志》,而且仅仅八个月的时间便能脱稿背下来,这一点让嘉靖帝对其刮目相看。
于是嘉靖帝便让张居正去做欲王朱载坖的侍读,张居正与欲王府的人关系相处得非常融洽,这为张居正日后进入内阁打下了基础。
嘉靖帝病逝后,欲望朱载坖即位称帝,作为朱载坖的帝师,张居正的仕途自然也是平步青云,一年连升四级,做到了东阁大学士兼吏部左侍郎的位置上。
次年,张居正便被拜为武英殿大学士。
仅仅七个月以后,张居正已经加少保兼太子太保衔。
张居正这样的升迁速度,着实惊人。
也不得不承认,李士翱确实厉害,早就预言到了张居正会成为帝师,为张居正改名。
03此时的内阁中有四人:徐阶、李春芳、郭朴、高拱、陈以勤以及张居正。
虽然张居正在内阁中位居第六位,但是他的威望却是最高的,毕竟只要是张居正提出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穆宗都会同意。
进入内阁后七个月,张居正给皇帝上疏《陈六事疏》,这是张居正第二次给皇帝上疏,第一次是张居正刚任翰林院编修时,人微言轻,即便是奏疏再有道理,也不会有人重视。
但是这次不同了,此时的张居正不仅是帝师、武英殿大学士,更是威望极高的朝廷重臣,穆宗很尊重张居正,又怎么会不认真看张居正的奏疏呢?
张居正此次所写奏疏《陈六事疏》,一共提出六件事,将自己的治国思想全部囊括其中:
省议论
振纪纲
重诏令
核名实
固邦本
饬武备
这次的奏疏不仅提出的问题更加贴合实际,而且还给出了一针见血的解决办法。
在所有的内阁大臣中,张居正只敬重佩服徐阶,至于其他人压根没有放在眼里。
次辅是李春芳,与张居正一年参加科考高中状元,比张居正早入阁两年,在徐阶退休以后便觉得自己地位快要保不住了;毕竟徐阶退休后,徐阶的对手高拱成为首辅。张居正直接对李元春说:“既然如此,那你便解甲归田吧!”
如此可以看得出,张居正确实很傲慢。
徐阶退休后,张居正紧随其后呈上《陈六事疏》,若说张居正在竞争首辅一职也无可厚非。不过张居正毕竟资历还不够深厚,并没有如愿。
不过很快高拱与郭朴作为曾经徐阶的对手,一个被罢免,一个被迫退休。
隆庆三年八月,赵贞吉入内阁。
赵贞吉跟张居正一样,在年轻的时候便有所作为,两个精英都在内阁之中,内阁怎么能安稳呢?赵贞吉年长张居正,便将张居正侍为晚辈,在内阁大臣一起讨论朝政的时候,赵贞吉便总是说张居正:“这些可不是你们这些小孩能明白的”,赵贞吉如此看不起张居正,张居正又怎么能忍得了呢?
于是张居正便联合司礼太监冯保(明中后期权宦)等人一起针对赵贞吉,并且将退休的高拱给请了回来掌管吏部。而赵贞吉之所以会如此轻视张居正,越是因为背后有人撑腰,除了隆庆皇帝青睐外,赵贞吉还得到了李春芳的支持。
相对而言,自然是张居正、冯保与高拱的组合权力更大,所以很快隆庆四年十一月,赵贞吉便被迫辞官归乡,次年,李春芳也被迫退休。
如此一来,内阁之中,高拱重新成为首辅,而张居正成为次辅。
高拱本身就与徐阶不和,所以便从中作梗,非要致徐阶与其子于死地。而张居正素来与徐阶有交情,便受徐阶所托,庇护其子;慢慢地高拱便与张居正之间生出嫌隙。
04 任首辅为了能够除掉高拱,张居正便与司礼太监冯保一起合作。
隆庆六年五月,穆宗皇帝病重。
司礼太监冯保利用自己的职权做了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让张居正起草遗诏,并且私下里在遗诏中加了一句话
“司礼监与阁臣同受顾命”也就是说不仅内阁大臣是顾命大臣,司礼监太监冯保也成为了顾命。
第二件事情:串通穆宗的后宫妃嫔,将司礼掌印太监孟冲直接罢黜,冯保取代其位置。
如此一来,朝局完全都变了。
六月份,高拱被罢官;
另外一位内阁大臣高仪因病去世,
所有内阁大臣中受顾命的只剩张居正一人。
六月初十,明神宗继位。这位明神宗,便是明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万历皇帝。
从明神宗继位开始,一直到万历十年,张居正都稳居内阁首辅的位置上。
虽然之后也有其他的大臣入内阁,但都不能与张居正分庭抗礼,他们与张居正相处,就好像是下级对上级一样。
张居正在得到司礼太监冯保支持的同时,还得到了一个支持,此人便是明神宗的生母李氏。
李氏原本就是一个宫女,得到穆宗的宠幸怀孕生子,母凭子贵做到贵妃的位置上。
按照明朝的旧制,新帝登基,要将先帝的皇后尊为皇太后,但要加徽号;而生母则是尊为太后。如此嫡庶区别还是很明显的,但是张居正为了讨好李太后,便是与冯保商量,将神宗的嫡母尊为仁圣皇太后,将神宗的生母尊为慈圣皇太后。
如此,李氏这位太后也是加徽号的太后,其地位自然与仁圣皇太后是差不多的。
张居正此举,让李氏非常高兴,所以便让张居正好好教导、辅佐神宗。
了解明朝历史的应该知道,明朝中后期官宦乱政专权的情况非常严重。不过张居正在时,冯保虽然作为司礼太监、提督东厂,地位远在之前的宦官王振、刘瑾之上,但是并没有形成宦官专权的局面,就因为宦官权力受到了内阁的牵制,这在明朝中后期是极为少见的。
05重用人才、关心边事、实行变法张居正在任首辅期间,最关心的便是:
人得其位,官得其人所以在张居正选人上重视能力,而非是资历或者是名声。
费县知县杨某,没有经过科举考试而入仕的,一般这样入仕的官员会被人看不起。但是费县知县杨某确实是一个功绩卓著的好官,没有一个人敢对其说三道四;
还有司狱黄清,张居正将其任命为淮安府同知,负责河堤的事情,能力非常强,任务也完成的非常好。
张居正是通过正儿八经科举考试入朝为官,也是从翰林院起身一步一步入内阁,他能够如此客观的评价并且重用这些非科举出身的官员,确实非常难得。
另外,张居正在用人上注重的真才实学,而非是虚名。
比如凌云翼是一个嗜杀的人,人们都对其很是忌惮,对其议论纷纷。但是张居正看中凌云翼两点:执行能力强,于济的才能,所以便将两广的军事都交给凌云翼。
张学颜与殷正茂都是曾经高拱的赏识重用的人,张居正与高拱不和,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张居正重用此二人。
另外张居正任用李成梁镇守辽东、戚继光镇守蓟门,二人皆没有辜负张居正对他们的期望,多次立下奇功。
张居正向来坚持用人看能力而不是只看资格跟名声,但是他认为若想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有制度来维护才可以。所以在万历元年,张居正便开始推行考成法。张居正利用考成法,淘汰惩治了一大批的官员。
除了在挑选人才上张居正极为用心外,张居正还非常关心边事。尤其是大明朝北边的形势,张居正曾说过:兵员不够,粮食不足,将帅没有能力不得人心都是问题,而且都不好解决;但若是不解决的话,便会成为隐患。
为此,张居正下了一不少功夫:
增兵
但增兵的根本是足够的粮食
然后便是挑选合适有能力的边臣
顺天府尹王一鹗调任宣府
应天巡抚调任顺天
西边则是王崇古
以及曾经高拱的门生吴兑
蓟、辽则是张居正非常重视的戚继光与李成梁,李成梁骁勇善战,颇有大将风度,镇守辽东长达22年的时间。戚继光更不必多言,我们所熟知的民族英雄。
另外,张居正所推行的一条鞭法,更是在中国古代赋役制度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直沿用到了清朝雍正年间,一共存在了144年的历史;雍正帝推行“摊丁入亩”,一条鞭法才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05 祸及后身其实张居正入仕时明朝已经到了摇摇欲坠的地步,若是没有张居正的话或许早就被“李自成”给推翻了统治,压根没有崇祯皇帝。
可以说张居正强行为大明王朝续命七十余年的时间,然而,张居正死后,不仅没有保住自己的身后名,还连累家人,这究竟是为何呢?
万历十年,张居正病逝。
神宗皇帝赠与其谥号“文忠”,赠上柱国。
张居正去世后,冯保并没有蛰伏,而是仍旧盛气凌人,自然不容与其他人。太监张鲸与张诚本就与冯保不和,在张居正去世后,便向神宗状告:冯保与张居正之间一些不可告人的事情
期初神宗有一些犹豫,张鲸说了一句“他怎么敢抗旨?”神宗终于下定决心除掉冯保,将冯保发配南京。与此同时,下旨查抄冯保在京城的宅子,抄出了大量的金银财宝。与冯保素来交好的党羽,也全部被罢免。
冯保去发配南京后,张居正便成为众矢之的。
万历十年十二月,御史杨四知历数张居正十四大罪状,神宗即刻下旨,说张居正恃宠生娇、不仅没有尽心尽力为朝廷,反而仗着恩宠为自己谋私,辜负了朝廷对他的期望。
次年三月,神宗下旨将张居正上柱国、太子太保等职衔全部收回,将张居正的儿子锦衣卫指挥使张简修罢为庶人。
到了八月,神宗又下旨,将张居正的谥号、追赠全部收回。
恰好这段时间朝中弹劾张居正的大臣是越来越多,神宗恰好就坡下驴,将与张居正交好的官员一一罢免。
万历十二年,神宗派人前往荆州查抄张居正的家,便有了开头的一幕。
可能有人不理解:张居正确确实实做了很多对大明有益的事情,也辅佐了神宗十年,让神宗坐稳了皇位。若是换成高拱的话,或许神宗早就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傀儡皇帝了。
毕竟穆宗去世时,高拱曾说:“一个9岁的太子如何能治理天下呢?”
虽然冯保利用高拱这句话,除掉了高拱,帮助张居正坐上了首辅之位,但是高拱既然有此言,便说明高拱从内心深处就看不起这个年仅9岁登基的娃娃,又如何会放在眼里呢?
但,为何神宗如何不容张居正,让其死后不得安宁呢?
其实归根结底,还是皇权受到了挑战。
对于一国之君而言,皇权是不容挑战的。
比如顺治帝,之所以如此痛恨多尔衮就是因为多尔衮的存在,让顺治帝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傀儡皇帝。
张居正虽然不想篡位夺权,但是张居正的存在确实已经让神宗很不满。
从9岁登基,到20岁张居正去世,神宗从懵懂无知到能够从容地处理朝中的事务,他不愿意事事受制于人,更不想做一个傀儡,他想要成为一个名副其实、不用受任何大臣制约的皇帝
张居正在时,神宗便已经对其非常不满;尤其是在神宗亲政以后,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更是已经到了难以调和的程度。
张居正虽然在万历十年去世,但是他生前提拔的一大批官员还在朝中身居要职。这些人的存在处处掣肘神宗,对于神宗而言还是感觉张居正还在一样。尤其是大太监冯保,让神宗到了十分厌恶的地步。
为了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皇帝,神宗不得借着处置张居正极其家人,将这些官员全部除掉。
结语张居正曾这样评价自己的一生:
宁有瑕而为玉,毋似玉而为石不得不承认,其实张居正确实很有自知之明,他确实是一块“有瑕而为玉”者。
发布于:山东省个人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